任正非:“我强、我专”
央视国际 2004年12月26日 00:49
通信制造业一向被看作是欧美等发达国家的传统领地,可现在这个行业里,却流行着这样一种说法,国外企业要想进入中国市场,必须越过两道山,一是价格,二是华为。评委们要推荐的今天第二个候选人,就是华为的掌门人。
CCTV.com - ERROR
瀵逛笉璧凤紝鍙兘鏄綉缁滃師鍥犳垨鏃犳椤甸潰锛岃绋嶅悗灏濊瘯銆
评委推介
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龙永图:我推荐任正非,他曾经是一个军人,在最激烈的商战当中,他体现了我们中国军人传统的战斗精神。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副总监王晓晖:华为的国际化竞争战略在2004年是非常成功的,在一个市场化的企业当中,能够长时间地保持目标效率和执行效率的兼顾,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
《中国企业家》杂志社社长刘东华:任正非几乎是中国最有静气和最有定力的一个企业家,但是他按照企业发展,企业生存本身应有的逻辑,把企业做成一个世界级的企业,在和跨国公司产生不可避免的对抗性竞争的时候,他屡屡获胜,而且在国际商界看来,在中国企业里华为是一个特别可怕的企业,非常难以对付的企业,但是实际上也是为中国赢得骄傲的企业。
那么,任正非到底有什么办法,让姗姗来迟的华为能后来居上,让国际巨头都感受到压力呢?我们来认识一下任正非。
人物任正非
任正非,作为华为的领军人物,著名而神秘, 20年来一直低调的回避媒体,我们所能找到的唯一的影视资料就是这段今年12月初,他随同国家总理温家宝出访欧洲时,和一家外国公司签合同的场景。
(2004年12月8日华为与荷兰TELFORT公司签订移动通讯建设合同)
随着这份2亿欧元3G合同的签订,中国电信业第一次打进了荷兰市场。这也是任正非今年得意的一笔。以前是在自己家门口打,现在打到人家的家门口去。1988年华为创建的时候,中国的通讯设备都是国外产品的天下,任正非就采用了农村包围城市的策略,一点一点地夺回了国内的市场。
他常常自嘲,他说:我们是武工队,头上包着白头巾,腰里栓着两颗地雷,手里拿着盒子炮,刚从青纱帐钻出来,就走向国际市场,离正规军还差得远。
2004年,华为在全球已进入四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海外销售占到总收入的40%。ADSL市场份额全球第一。2004年中国信息企业百强中,华为以销售额名列第七,利润列第一。从一个20多人的公司发展到现在20000多员工,分支机构遍布全球,化为的崛起让世人刮目。
英国《经济学家》杂志评论:“华为这样的中国公司的崛起将是外国跨国公司的灾难。”
华为两万名员工中,研发人员就接近一半。华为是中国企业中发明申请最多的企业,也是发展中国家申请国际专利最多公司之一。任正非知道只有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才不会让对手掐住脖子。而据接触过任正非的人描述,今年60岁的任正非看起来更象个老工人,衬衣总是挽到袖子上,偶而打回领带也是经常打歪。但他在企业管理却有着天才般的判断力。2001年华为还在向前大步迈进的时候,任正非写下了《华为的冬天》一文,他在文章中写道:
任正非:“十年来我天天思考的都是失败,对成功视而不见,也没有什么荣誉感、自豪感,而是危机感。也许是这样才存活了十年”
正是这种危机感让任正非总是把目光投向远方。在别人还在做代理的时候他倾其所有搞自主研发,当华为在国内市场所向披靡的时候他又开始抢滩海外市场。任正非的忧虑,让华为安然度过了电信业寒冬并在3G市场上闯出一片天地 。
“要在茫茫的黑暗中,发出生命的微光,带领着队伍走向胜利。”
-------克劳塞维茨《战争论》
这是军人出身的任正非最喜欢的一句话。他把发展中的企业比喻成狼,要有敏锐的嗅觉;不屈不挠、奋不顾身地进攻精神;群体奋斗的意识。而任正非,就是狼群里的头狼。
可能是因为任正非的军人出身,华为至今仍然沿用了一套军事化大动员的管理模式,这看起来与华为通信业新锐的形象,似乎格格不入,但实际上两者又是和谐的融为了一体。华为的经验今年被美国哈佛商学院选做教学案例。
在营销方式上,任正非领导的华为也让不少人感到奇怪。它几乎从不做广告,对现代企业最重视的公关传播也没有表现出太多兴趣,领导华为十几年,任正非几乎没接受过媒体的采访。但在通信行业里,任正非却被称作是一个让对手睡不安的战略游弋者。那他的下一个目标又是什么呢?
精彩感言
任正非:处在民族通信工业生死存亡的关头,我们要竭尽全力,在公平竞争中自下而上发展,决不后退,低头,十年之后,世界通信业三分天下,华为将占一分。
就在12月8日,华为又成功地和荷兰的一家电信运营商签署协议,承建荷兰全国的WCDMA商用网络,这是华为在海外拿到的第五个大订单。而更重要的是,这是华为首次突破了铁板一块的欧洲市场。外界评价,华为从这份订单中得到的,不仅仅是一个点的胜利。
|